中国科学院水城科技帮扶工作队——为谱写民族团结画卷注入科技力量
编者按:2024年9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这一表彰,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国科学院水城科技帮扶工作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位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常住人口82.58万人,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53万人,占总人口的44.23%。2017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水城科技帮扶工作队和水城脱贫攻坚功能型党支部,围绕当地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帮助水城打造特色产业,将科技扶贫与农村“三变”改革相融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模式,有力助推了水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整体进程;立足长远、志智双扶,开展就业、教育、文化帮扶,促进当地各族人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水城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以产业振兴为引擎,促进水城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工作队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多学科交叉和建制化优势,组织中国科学院13家单位的38位专家,经过3个多月走村入户,编制完成了20余万字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紧扣水城区实际提出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全方位建议。累计投入科技扶贫资金4275万元,先后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21个,帮助引进企业5家,吸引社会资金4.64亿元,对口帮扶扶贫产业龙头企业12家、农村合作社4家,建设教育示范基地2个、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6个,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有力助推了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
工作队多方位助推水城区乡村振兴,带动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其中,猕猴桃项目覆盖19个乡镇,带动14.22万人增收;刺梨项目覆盖农户16.2万人,总增收超1.3亿,并带动水城区森林覆盖率增长8.77%,助力生态振兴;茶叶、食用菌项目年产值超8亿元,帮助周边农户稳定就业300余人。通过科技协同创新,实现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为水城区各族群众团结进步、融入高质量发展格局做出重要贡献。
以“志智双扶”为驱动,激发各民族团结进步内生动力
工作队针对水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智库作用,编制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规划、小城镇和村庄发展与扶贫搬迁城镇化规划等文件,推动水城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强对干部、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教育示范基地2个,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6个,累计培训基层干部4880余人次、技术人员4600余人次,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林业碳汇、“双碳”战略实施、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的培训交流活动,有力助推了水城区各族人民劳动技能明显增强,就业能力逐步提升,就业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带动各族人民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深入开展教育帮扶,组织摸排当地子女较多、教育负担较重的民族家庭,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组织物资捐赠、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困难民族家庭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协调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与当地共建幼儿园和小学,投入资金改善教育环境、培训教师,提升当地教学条件、师资能力;组织当地百名优秀师生参加“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活动,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当地群众科学素养。
以增进团结为导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工作队与蟠龙镇百车河社区、院坝村、二道岩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先后选派3名同志挂任水城副县长,7名同志挂任驻村第一书记,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水城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族团结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促进水城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利用“村村响”“大喇叭”、文化墙、宣传栏等载体,全面宣讲党的政策。广泛宣传动员和组织各族人民参与村居建设,采取召开一个现场会、发放一封公开信、征求一个好建议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在滥窖田示范点实施开展农村分散污水综合生态处理回用技术示范、农村固体废弃物利用示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等,加强乡风文明、人居环境等方面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激发乡村活力。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桥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推荐阅读
▽上海微系统所召开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暨弘扬科学家精神报告会